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擦亮“孝善齐鲁·康养山东”品牌共同擘画幸福夕阳美景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编者按

山东省是老年人口大省,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51万,占比21%,是全国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省份。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和养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聚焦要素集成,破解发展难题;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多元需求;保障基本养老,推动人人享有;深化综合监管,促进质量提升;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一项项有力举措、一处处真招实招,加快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擦亮“孝善齐鲁·康养山东”服务品牌,有力增强了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期《养老周刊》,编辑部开辟专题,将济南、淄博、东营、滨州等4地市的养老服务工作经验汇总、分享给读者,以期凝聚养老行业共识,助力高质量发展。

济南:多元供给 夯实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济南市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政策创制,增加设施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普惠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强化要素支撑

多措并举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50余项,发布扶持政策措施7大类65项,搭建起了养老服务发展的“四梁八柱”。成立促进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发展领导小组,联合15部门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升级。

资金扶持。设立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出台《济南市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实施方案》,“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17.2亿元。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项目和资金支持,推动济南市纳入全省“两心引领”养老产业发展布局,1个项目入选“十四五”省市共建重大养老项目,4个项目被列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养老托育建设2021年、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数据赋能。完善市、区(县)两级养老服务平台,上线“济南养老地图”,推动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加强养老服务智慧监管,为524处养老设施安装安全监测设备,打造“服务监管一张网”。全市3个区、11个街道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聚焦群众需求

城乡统筹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兜底性养老服务。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动,三年累计投入1.82亿元,改造提升敬老院56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81%。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助范围,为2808名老年人提供集中托养及居家养老服务。足额及时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实施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764户,试点设立市级普惠养老床位。

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在全省率先破解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难题,实行项目开发与设施建设“五同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率先开展农村幸福院分类建设,规范基本就餐、休闲娱乐等服务。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0%以上,区(县)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或在建,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幸福院行政村覆盖率超54%。

拓展生活性养老服务。制定全市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实现部门分头评估和标准互认。修订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梳理3大类30项内容,惠及183万老年人。发展“普惠+优待”长者助餐服务,建立城乡长者助餐站点2590处,累计服务超过3000万人次。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依托专业服务组织为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坚持建管并重

凝聚合力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优化发展布局。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5—2020)和“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新建养老设施709处;编制《济南市民生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规划(2019—2021)》,明确三年内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街道及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488处,补齐391处既有社区养老设施欠账。

实施综合监管。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开展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引导运营主体管好用好各类设施。率先出台养老机构预付费管理办法,防范养老领域金融诈骗风险。在养老机构普遍设置“四员一岗”,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整治问题隐患7595个。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和管理服务质量类指标合格率均达到100%。

加强人才引育。实施养老人才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培训达2万人次。建立“政校社”战略合作机制,对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补贴,并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发放岗位补贴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奖补,将优秀护理员纳入“齐鲁和谐使者”“泉城和谐使者”评选范围。开展“最美护理员”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注重培育引导。坚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建立联系帮包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机制,开设“泉心慰老”公益讲堂。疫情期间发放运营补贴854.2万元。遴选设立5个市级养老服务组织(企业)库,引进了泰康、山东健康等大型养老企业,培育了金龄健康、鲁商福瑞达等本地养老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壮大。

淄博:打造“齐乐养”幸福养老新标杆

近年来,淄博市按照“一个框架统筹全局、两个场景提升服务、三个维度立体覆盖”的工作思路,不断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优质养老服务资源进万家,全力打造“齐乐养”淄博幸福养老新标杆。

一个框架统筹全局

系统化谋划养老服务未来发展

着眼淄博老龄化发展趋势,按照“一体化组织引导、一体化设计布局、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闭环管理”的思路,市级抓设计、定标准,区(县)抓统筹、建网络,镇(街道)抓配置、设站点,村(社区)抓落地、优服务,统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一体化组织引导。2021年,成立淄博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2022年,将养老服务纳入淄博市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行动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品质民生“一把手”工程,实行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机制,形成系统集成、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

一体化设计布局。淄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2022—2024年)》《淄博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淄博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政策文件,从服务设施布局、增加多元供给、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高标准系统科学谋划。民政部门牵头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长者助餐服务规范、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政策文件,搭建起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一体化资源配置。突出规划引领,市及区县全面启动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年)修编工作,重点突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和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一体化闭环管理。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各部门统筹协调监管合力,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全面提升。以消防安全管理为重点,投资350余万元,建设养老机构智慧消防系统。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淄博市智慧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的信息化闭环管理。

两个场景提升服务

全流程打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机构养老“六化”服务场景。实施养老机构培优扩容工程,在全市养老机构进行标准化、安全化、优质化、家居化、亲情化、智慧化“六化”提升。目前,淄博市有养老机构170家,其中,星级机构有138家,占比81.2%;机构养老床位2.13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34万张,占比约63%。同时,重点加快养老服务企业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桓台世纪阳光等7家养老服务机构被评为全省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点。

“1+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场景。依托各类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链接、整合服务资源,按需精准供给助餐助医、助洁助购、文体娱乐、志愿服务等N项养老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全力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目前,淄博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配建率达100%,建成以党建引领、智慧居家、长者助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样板6处。

三个维度立体覆盖

多层次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

“兜底有保障”维度。针对局部区域镇敬老院基础设施薄弱、改造难度大、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创新推行“救助+供养”模式,建设中心敬老院或者区域性养老中心,对2000余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兜底集中供养水平大幅度提升。同时,针对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需求,每年投入1.1亿元,为1.5万余名城乡低保、特殊困难家庭中的失能人员购买居家照护服务。并计划建设家庭养老床位7000张以上,动态满足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需求。

“普惠有支撑”维度。目前,淄博市建有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7处,覆盖率分别达80%、100%;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26处、农村幸福院696处、长者助餐服务设施1009处,午餐月均服务老年人30万人次以上。同时,立足淄博市特有的组群式城市特点,鼓励区(县)域“一县一品”特色养老服务发展。在沂源县,建设“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353处,破解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难题。在桓台县,以299处长者食堂为载体,延伸供给多样化养老服务模式。

“高端有选择”维度。在张店区、高新区、经开区联动打造“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发展新高地”,吸引社会投资18亿元,新建改扩建高端养老服务综合体5处,可惠及周边10万名老年人需求,推动全市养老从“保基本”向“优品质”跃升。

滨州:创建国家改革试点 擦亮养老服务品牌

近年来,滨州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围绕全市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聚焦政策“准”、模式“活”、品质“高”,积极打造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造福全市广大老年人。

聚焦政策“准”,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建立养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政策引导。市政府连续出台《滨州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1项文件,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改革方向等发展思路,并配套制定《滨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引导养老服务主体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政策激励。出台土地保障、设施配建、税费优惠等方面配套激励政策32项。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护理型养老机构,按核定床位给予每张1.1万元至1.3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养老人才培养和机构责任保险等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在全省率先推出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已有384名有使用需求的居家老年人获益。

政策保障。完善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建立29项养老服务政策清单,全面落实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等制度,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做好兜底保障。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259处,其中养老机构102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9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4处、农村幸福院658处、孝善食堂376处,护理型床位1.5万张,搭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

聚焦模式“活”,推动基本养老模式创新

打造“原居安养”滨州模式。抢抓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机遇,在中央2098万元专项资金基础上,市、县再配套4558万元,引入专业适老化改造企业和品牌连锁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6大类22项100余种居家改造项目和5大类20项居家上门服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3530张,实施居家上门服务12.6万人次,实现失能、半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改造和照护服务市级全域覆盖。

争创“社区养老”滨州经验。完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任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新建小区开发项目“四同步”,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圈。同时,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实现养老服务集聚共享。

突出“互助养老”滨州特色。因地制宜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坚持以“两个突出(农村敬老院社会化运营、多元化服务)、一个办法(三星四类分类管理办法)、四个探索(以地养老、共享养老、集约养老、福利助老)”为主线,构建形成独具滨州特色的“214”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提升“智慧养老”滨州效率。按照“让数据更强大、让养老更智慧、让服务更高效”思路,推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实时监测平台覆盖率、智慧消防系统覆盖率、“互联网+明厨亮灶”建成率均达100%。

    聚焦品质“高”,扩大滨州养老品牌影响

以品牌化服务引领品质。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提质工程,打造“孝和之滨·安养之州”养老服务总品牌,带动实现“一县一品牌”,高标准完成全市854处养老设施等级评估,指导养老机构开展“五亮”服务(服务内容、流程、标准、收费价格和市县监督电话),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建工作。

以品牌化企业提升品质。成立滨州市养老产业协会和医养健康产业协会,引入中国普天等国内知名养老企业落地,引导本市大型企业转型进入养老行业,培育壮大本地连锁化品牌企业10家,推动映寿汇康养中心获批成为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

以品牌化慈善创新品质。着力打造“慈善+养老”路径,实施“一米阳光”捐助项目,2022年聚焦孝善食堂、居家安养、慈心供养3个助老项目,推动慈善捐助募集使用资金达1888.35万元。2023年,持续开展孝善食堂、怦然心动2个助老项目,募集资金900万元,用于支持孝善食堂建设和运营,为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

以品牌化人才保障品质。积极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6年累计培训6万余人,持证养老护理员达5500人,评选奖励“滨州敬老使者”16名,连续5年举办养老服务技能竞赛。支持滨州职业学院健康学院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滨州康养职业学院,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东营: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东营市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聚焦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着力构建满足群众需求的“全覆盖”养老服务体系。

“专班牵总+顶层推进”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连续三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城乡区域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各级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又成立了市领导牵头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推进专班,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人大、市政协将养老服务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各部门全面落实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东营市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东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高位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

“分层分类+全域覆盖”

着力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家庭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市级层面,建有公办、民办、公办民营等各类养老机构56个,初步形成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机构发展格局。县级层面,每个县区都建有以照护失能特困老年人为主、医养结合的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并为其他社会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乡镇(街道)层面,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城乡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层面,全市232个城镇社区建有养老服务设施289处,实现全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建有农村幸福院224处、农村助老食堂139处。家庭层面,连续两年为2000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为1658名具备行动能力的失智老年人配发防走失定位手环。

“提质增效+满足需求”

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明确涉及14个部门27项基本养老服务的服务对象、内容、标准和支出,并逐步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标准,定期更新。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全市3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占比达58%。广泛开展关爱服务。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对独居、空巢、留守、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探访关爱,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广泛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按照每人每月不少于12小时的服务标准,每年为3000余名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建立县级干部包县(区)安全生产督导组,不间断对养老机构安全生产进行全覆盖检查。加强养老品牌建设。以“宜居东营·安养黄河口”养老服务品牌为统领,各县(区)积极培育发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品牌,形成“一县多品”。

“政策扶持+数据赋能”

不断激发养老事业发展活力

强化设施保障。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由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强化资金保障。制定市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对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特困人员供养设施(敬老院)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升等10类养老服务项目,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同时给予补助。强化数字保障。建设东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广大老年人提供“点菜式”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强化人才保障。分级分类开展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年均培训1200余人次。东营职业学院、东营市技师学院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连续举办六届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开展“最美民政人”“民政行业标兵”评选,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荣誉感。

“部门协同+综合监管”

探索养老服务链式管理新路径

以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省级试点为契机,构建起养老服务事前、事中、事后链式监管体系。建立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10部门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梳理形成12类常用监管事项,适配25项常用场景,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坚持放权与监管并重,完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监管、退出机制,实行养老机构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出台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实施办法,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创新协同处置“一网通”,制作“码上录”二维码,实现检查信息“一码录入、同步共享”,建立“1+N”智慧惩戒共享机制,全市养老机构综合监管覆盖率达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