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自2020年首届招生以来,报考热度持续攀升:一志愿报考率从首届34%升至今年的180%,5年间增长4倍多,成为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曾被不少人看作“冷门”的养老相关专业,为何在近几年间迎来报考热潮?当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投身养老领域,又会为行业带来哪些新变化?
近日,一则关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该专业自2020年设立以来,一志愿报考率从34%飙升至今年的180%,五年间增长超过4倍,成为校园“爆款”。这一数据背后,不仅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契合,更标志着年轻人对职业价值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曾被贴上“冷门”“辛苦”标签的养老行业,正悄然成为充满前景的“朝阳产业”。
过去,养老服务常被视为技术含量低、社会认同弱的职业,许多年轻人避之不及。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8亿,养老服务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据民政部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高峰,养老人才缺口或将达到千万级。巨大的供需矛盾倒逼教育体系作出回应,而高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回应。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逆袭”,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专业并非简单地培养“护工”,而是聚焦管理、运营、政策与智慧养老等复合能力,融合公共管理、健康服务、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致力于打造“懂专业、会管理、有情怀”的高素质养老人才。这种“新文科+新工科”融合的培养路径,提升了专业的含金量与就业竞争力,也让年轻人看到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更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青年主动选择投身养老领域,带来的不仅是“人手”的增加,更是“思维”的革新。他们将数字化工具引入照护流程,用新媒体传播敬老文化,以项目管理理念优化服务运营,甚至推动“智慧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等新模式落地。年轻人的加入,正在打破人们对养老“陈旧”“被动”的刻板印象,赋予其科技感、温度感与现代性。
这一趋势也与当前高校专业调整的大方向不谋而合。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推进本科专业优化,强调“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鼓励高校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交叉专业。从人工智能到低空经济,从数字戏剧到人工智能教育,专业设置正变得更加动态、灵活。而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走红,正是“新文科”服务社会民生的生动实践——文科不再“空谈”,而是扎根现实、解决问题。
当然,热潮之下也需冷静思考。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必须确保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同步升级,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培养质量稀释。同时,社会应进一步提升养老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有奔头”。
养老是家事,更是国事。当越来越多高考生将养老服务管理列为首选,这不仅是专业热度的变迁,更是青年一代责任意识与价值追求的升华。他们用志愿选择告诉社会:服务银发群体,不是无奈的“兜底”,而是值得骄傲的“奔赴”。在这股青春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养老事业正迈向专业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