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近1年来,“养老”成为备受银行业保险业乃至全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银行保险机构争相布局,抢滩个人养老金市场;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就如何更好解决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0%以上,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前后将达到30%,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可以说,迈入老龄化社会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如何做好养老准备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从健康层面为养老做好准备。众所周知,如今亚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年龄段人群当中,甚至有越发年轻化的趋势。而不良的饮食和作息对年轻人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如营养不均衡、热爱垃圾食品、熬夜、久坐、缺乏运动、沉迷电子产品等等。除此之外,来自自身与外界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蚕食年轻人身心健康的一大隐患。正所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倚仗着年轻能被随意忽视的问题,上了年纪便极易成为身体甚至精神上的困扰。养老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持久战。若想拥有体面的乃至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身体是前提和基础,这需要我们从年轻时起注重健康管理,均衡饮食,少吃重油重盐重糖重辣的食物,不被食品工业和商家宣传所迷惑而耽于包装食品和添加剂带来的短暂快感,多摄入天然食物,规律睡眠,适当运动,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寻求健康的解压方式......
其次,我们需要从物质基础上为养老做好准备。具备金融常识和理财知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对每个年轻人来讲都是必需的,如此才能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掉入超前消费、冲动消费、多头借贷、以贷养贷的陷阱和牢笼之中。另外,近1年来,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月15日,全市场共有608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455款储蓄类产品、133款基金类产品、13款保险类产品和7款理财类产品;2月24日,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总数量扩容至18只;3月13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增加至25款。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消费者应在了解不同产品特性、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和风险偏好审慎选择。
再次,我们需要从防范风险角度为养老做好准备。步入老年阶段后,人的体力、精力、学习能力、判断力、心理承受力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步,认知和心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容易做出旁人甚至年轻时的自己难以理解的选择。这也是针对老年人的骗局频现,而上当受骗者中不乏高学历者、事业有成者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从年轻时起通过吸取间接经验加强学习和提高防范意识,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头脑中进行预演,做好心理准备,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最后,我们需要从思想观念上为养老做好准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观念已不适用于实际,却仍在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年之计在于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等为代表的大量诗文俗语,无不体现出我国社会文化中对于青春的大力推崇和对于老之将至的恐惧,以至于谈及“老年”,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风中残烛”“老病缠身”“暮气沉沉”“满目悲凉”等负面意向。何况近年来盛行于职场的“35岁困境”更是加剧了年龄歧视与年龄焦虑。而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文化易对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暗示,打破固有认知难上加难。若想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有必要从改变根深蒂固的思想认知、发自内心肯定老年人的价值开始,而这需要全社会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上百年的不懈努力。
养老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尊严,需要上至国家政策,下到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养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成本偏高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养老选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