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京城养老大调研|在国家老年大学访问低龄老人:退休后为什么还想工作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6

  来源标题:退休后为什么还想工作

  不少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有着“晚年无处安放”的困扰。他们希望通过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在国家老年大学,就有这样一群不服老的低龄老人。

  调研样本

  行政老师 柳淑琴

  “我有一颗停不下来的心”

  海淀区魏公村地铁站西南侧,是国家老年大学所在地。从五棵松到魏公村这条路线,刚过64岁的柳淑琴每周要走三次,即便需要换乘三趟地铁,也乐此不疲。因为在老年大学,她重新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忙起来,干劲十足!

  最近,国家老年大学开启2023年秋季学期招生报名,尽管是暑假,但柳淑琴却格外忙碌——作为行政老师的她要值守在学校,为源源不断上门咨询的老年学员提供面对面的答疑服务。

  身穿一套优雅的连衣裙,涂上浅浅一层口红,戴上金丝眼镜,柳淑琴坐在国家老年大学一层前台工位上,开启了一天的咨询工作。

  课程内容都有哪些?如何在线占座报班?报名费用是多少?如果跟不上课程能不能退款?……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位学员接着一位学员,柳淑琴认真细致地答疑解惑,一连一上午,从没有表现出一丝疲惫,笑容也一直挂在脸上。

  柳淑琴也曾是老年大学的一名普通学员,学习中她渐渐不满足于被服务的角色,于是从志愿者做起,最终成为了老年大学的专职工作人员。

  “那时我刚退休,闲不下来,就在学校报了书法课和绘画课,看到比自己年长的学员需要帮助,总会想着帮一把。”她回忆,有的老人拉着买菜小车、背着大包学习用具来上课,她就在课前去楼下等候,搀扶他们一同上楼。“于是,大家把我推选为志愿班长,久而久之,学校也看到了我的努力,问我愿不愿意做专职工作人员。”

  “既然是全职工作,就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给年轻的孩子们做表率。”柳淑琴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儿,同事们有目共睹。开学期间,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工位,收拾屋子、整理文件,事无巨细。“我退休前从事文秘工作,和文件档案打了一辈子交道。”柳淑琴指着办公室书架上排列整齐的签到表、排班表等文件夹介绍,“基于之前工作的经验,我在老年大学建立了一套文件档案体系,让每个文件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位学员都有自己的‘学习日记’,帮助学员更好地学习,老师们更好地管理班级。”

  柳淑琴不厌其烦地跟记者说,自己的付出不是为了拿工资,而学校每个月给予她的回报更像是一份鼓励和动力。“虽然退了休,但还想做点事,可能是有一颗停不下来的心吧!”柳淑琴笑着说,在这份工作中,她和很多学员都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而在她的帮助下,大家能在晚年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和快乐,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声乐老师 张英东

  “做一名懂老人的音乐老师”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国家老年大学音乐教室里传出动听的音乐,这是声乐老师张英东在为学员们示范,她亲自录制演唱和演奏视频,帮助学员们假期自我充电。

  张英东从事声乐和钢琴教育已有30余年,本该于去年退休的她被老年大学聘任为声乐班的授课老师,得以继续她“毕生所爱”的事业——大学毕业后,张英东从钢琴伴奏做起,陆续担任过多支专业合唱团的音乐指导。如今,接近花甲之年的她,却始终没离开过教学一线,仍在声乐老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接到老年大学的聘任书,我特别高兴,因为我的学员们认可我、需要我。”张英东说,自己是一名“懂老人”的音乐老师,“我时常会换位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专业的教学标准要求自己,上课绝对不是哄老人玩。”

  根据经验,张英东发现,老年学员学习普遍有一个特点:学得慢、忘得快。老师讲课的方式尤为重要,速度要慢,关键点得不厌其烦地重复。“比如,声乐的咬字吐字,和一般讲话不同,唇齿舌牙喉要整体配合,把声音挂到高位置上唱……”张英东边比画边演示,口型张大,音量也比平时讲话声音大,“声乐艺术,听觉很重要,但很多老年学员听力不佳,所以更要大声讲,配合夸张的手形和口型,让他们听得懂、反应得过来。”

  常年大声讲课的张英东,落下了咽喉炎的“职业病”,但就算嗓子肿痛、声音沙哑,她依旧会坚持上好每节课:“对我来说,这可能只是一节普通的声乐课,但对于老年学员来讲,一周一次的课堂,也许是希望、是寄托,从他们的歌声、眼神中,我能感受到热情,这也是支撑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调研手记

  重返职场阻力很多

  忙活了大半辈子,冷不丁闲下来,还真有点不适应。这是记者在本次养老大调研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退休,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讲,是件高兴不起来的事,因为他们通常会认为,离开工作岗位,意味着自己已经不被社会所需要,会渐渐地被社会淘汰。也正因如此,养老在当下不仅仅需要关注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老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自己对社会还有点用”,也许是他们最朴素、最真挚的心愿。

  实际上,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有精力和意愿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也正在重返职场“再就业”。

  然而,记者注意到,老年人重返职场,仍面临诸多阻力:相关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求职时容易遭受“年龄歧视”、能身体力行的合适工种少……如何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社会对待这些勤劳善良的老人,也应有更细致、更温暖的关爱,让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