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我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作为一名社区民政专干,能够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特别荣幸。”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满城路社区巴哈义古丽民族团结爱心工作室,51岁的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指着一面墙的荣誉证书和照片,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她有13位“爸妈”
这些年,巴哈义古丽先后认了13位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爸妈”,老人们都叫她“古丽丫头”。其中,刘国群和刘桂花是她最早认识的“爸妈”。
2000年,巴哈义古丽还在吉木萨尔镇政府工作,一天吃午饭时,她听同事讲起了刘国群和刘桂花家里的情况——儿子婚后第三天意外离世,家里还欠着7万元的外债,两位老人经常翻垃圾桶捡别人扔的食物和衣服,生活非常困难。
下班后,一直惦记着这件事的巴哈义古丽赶到刘国群家中探望。“两间土房子,屋里乱得没地方坐,刘桂花躺在床上哭。”巴哈义古丽说,“那一刻,我心里特别难受,如果这是我的父母,怎么忍心让他们过这样的日子。”
“别哭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女儿。”从那天起,巴哈义古丽扛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带他们去看病,逢年过节还给老人包饺子、买新衣服。渐渐地,两位老人脸上的愁容少了、笑容多了。2016年,刘国群家拆迁,老两口专门买了离巴哈义古丽近的房子,在他们心里:“古丽丫头就是我们的亲闺女。”
随着年事渐高,回老家探亲成了刘国群老两口的心愿。2017年9月,在多方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下,巴哈义古丽陪着离家40载的老两口回到河南省民权县双塔镇探亲,和阔别多年的亲人见了面,圆了心中的梦。
自2002年担任满城路社区民政专干以来,巴哈义古丽接触到了更多的困难老人,于是她陆续认了肢体残疾的依明“爸爸”、智力残疾的张小华“妈妈”……13位“爸妈”的大事小情她都记在心间。
张小华是一位独居老人,女儿在县城打工,巴哈义古丽了解情况后,经常去老人家里帮着打扫卫生、清洗被褥,老人有事也愿意到社区找她聊聊。
2015年5月的一个雨夜,由于担心张小华家的屋顶漏雨,巴哈义古丽拉着丈夫冒雨去查看。“我们赶到的时候,她的家已经被水淹了,老人缩在床角哭,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赶紧把老人送到附近的宾馆暂时安顿。”第二天,张小华的女儿赶回来,感激地说:“您比我这个亲女儿想得都周全。”
后来,为了张小华的安全,巴哈义古丽和老人的女儿商量后,帮着联系了一家养老院,她平时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一晃就是几年时间。“我每次都带着她出去吃顿饭,顺便问问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最近一次去,她还说想要一顶新帽子呢。”巴哈义古丽笑着说。
这些年,巴哈义古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于照顾她的“爸妈”,成为这些老人生活和精神上的依靠。对此,巴哈义古丽并不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情,她说:“都是根据老人的需求,尽可能帮点忙。”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目前,巴哈义古丽的儿子叶力夏提·阿里正在上大学,每次放假回家,他就会成为妈妈的小助手,开车带着妈妈去探望老人。
“从儿子上幼儿园大班起,我就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带着他入户走访。上初中后,他常年坚持步行十几分钟,帮我给两位老人送饭。”巴哈义古丽说,“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也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来照顾孤寡老人,导致两个孩子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有时候还得把工资都搭进去。”
为了获得家人的支持,巴哈义古丽找了一个周末,带上丈夫和孩子一起去这些老人家里探望,看到老人们生活上仍有诸多不便,精神上需要更多关爱,一家人渐渐理解了巴哈义古丽的想法,并跟着她一起照顾老人。
巴哈义古丽的女儿叶丽扎·阿里经常跟着她去老人家里表演节目,丈夫阿里·司马胡力拿出一部分工资帮助她的这些“爸妈”。“公公在世时,如果感觉我有难处,也会拉着大家一起想办法。”说起家人的支持,巴哈义古丽觉得特别幸福,“没有他们,我也坚持不了这么多年。”
在巴哈义古丽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她的队伍,满城路社区居民颜培侠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颜培侠的丈夫不幸离世,她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铁皮房子里靠卖菜维持自己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巴哈义古丽帮颜培侠申请了廉租房和各类补贴,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资助她创业。如今,颜培侠的小菜店已经变成300多平方米的超市,儿女也都大学毕业回来工作了。生活好起来的颜培侠带着儿女加入了巴哈义古丽的志愿服务队,还资助了几个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到超市里打工,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随着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加入,2017年5月,巴哈义古丽民族团结爱心工作室成立,汇聚起8支服务队、1000多名志愿者,持续开展扶弱帮困、捐资助学、送医送药、慰问演出等公益活动,服务范围辐射全县各乡镇、企业、学校等。工作室成立后,有老人专门剪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剪纸作品送给巴哈义古丽。
“正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有民族团结的好传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巴哈义古丽说。
初心不改,温暖前行
一路走来,巴哈义古丽也动摇过。有一年冬天,她给独居的回族老人马克明拉煤,路窄雪厚,她和同事一起把三轮车推到院门口,再一趟趟地搬进去。等回到家时已是深夜,看着还没吃晚饭就睡着了的女儿,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实在放不下这些老人。”巴哈义古丽说。
这些年,巴哈义古丽的付出不仅得到了老人的肯定,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伴随荣誉而来的还有群众对她工作更高的期盼。
“有时候,大家来找我提一些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要求,比如说帮孩子找工作、调换廉租房的楼层等,我只能耐心解释。”面对一些群众的不理解,巴哈义古丽表示,“群众遇到困难一时想不通可以理解,社区民政专干的工作需要以加倍的耐心和困难群众沟通,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现在,除了社区的日常工作,巴哈义古丽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爱心工作室上,和志愿者一起为更多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前不久,她还和工作室的志愿者一起到二工镇幸福院开展了“重阳送暖关怀至,颐养天年福寿长”活动,志愿者精心准备的歌舞节目,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
谈及未来,巴哈义古丽说:“我要把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群众的事情做得更细更实,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传递温暖与力量!”在她的努力下,这份跨越民族、跨越血缘的爱,像天山的雪水一样纯净绵长,流向那些需要关怀的角落,浸润着老人们的心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