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文章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以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为抓手提振内需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作者:毛中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可欣(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进入新时代以来,消费逐渐成为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提升供给侧对消费需求的适配程度,是当前我国提振居民消费的重要抓手。

  新业态培育成效显著

  新型消费业态是新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为了满足消费群体日益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运用新技术对相应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经营形态。与传统消费业态相比,新型消费业态具有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等特征。目前,我国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培育成效显著。

  第一,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带动数字消费发展。线上消费持续增长,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第二,新型消费业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动消费绿色化,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长,绿色消费备受青睐。第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多个消费领域融合发展。“文旅+”消费持续火热,“数字+”消费快速崛起。“文旅+”消费将文化和旅游两大领域深度融合,在线旅游、在线文娱和在线餐饮销售额合计对网络零售总额增长贡献巨大。

  新业态发展仍存短板

  第一,数字消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当前,数字消费逐渐成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动能,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突出,阻碍了农村数字消费潜力的进一步挖掘。二是产业间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差距,服务业中在线消费、网上外卖、网约车等数字消费模式持续快速发展,但农业中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数字农旅等发展尚不充分,其中蕴藏的数字消费潜能未能有效释放。三是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水平较低,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专用智能化终端产品仍显不足,“银发族”的健康医疗、文娱旅游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消费绿色转型升级能力有限。消费业态绿色转型是提升消费供给质量的重要路径,但仍存在诸多制约消费绿色转型升级的问题。一是绿色产品供给不足。目前绿色产品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叠加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削弱了企业绿色产品供给动力。二是绿色消费激励不足。绿色低碳产品往往价格偏高、更新维护成本大,同时,绿色消费补贴覆盖范围较小,消费端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不足,绿色消费成本居高不下。三是绿色产品标准认证管理有待完善。当前绿色产品相关认证较多,但不同标准认证关联不清晰,与国际标准对接不畅,标准认证体系尚未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第三,消费业态多元融合层次偏低。消费业态融合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特色模糊等问题,给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带来挑战。一是消费业态融合不充分。当前,我国消费业态融合发展在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业态融合的具体形式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融合创新缺乏内核,面临同质化困局。消费产品和服务雷同、消费场景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消费卖点更新缓慢,融合特色重心模糊。部分消费场景长期固守既有卖点,易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同时,不分主次、缺乏重点地简单叠加组合购物、餐饮、娱乐、文化等多重业态,无法形成品牌特色,难以留住消费者。

  第四,监管及支持政策力度不足。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态势迅猛,但对其监管政策及支持政策的力度和精准度稍显不足。一方面,监管手段和理念相对滞后。新型消费领域创新迭代速度快,在监管上常常面临反应较慢、跟进滞后等问题,造成一些秩序混乱问题。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和精准度不足。针对新型消费业态的相关法律法规、财税优惠和金融服务等支持政策较少。同时,缺少围绕新型消费业态的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相关主体无法以统一标准客观量化多元业态发展情况,影响政策有效性。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第一,促进数字消费业态发展。促进数字消费在城乡间、行业间、群体间协同发展,是赋能新型消费业态、激发消费潜能的关键所在。一是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探索“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等业态。二是加快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沉浸式数字消费新场景落地;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线上教育、数字文旅等服务新模式。三是挖掘银发群体数字消费潜力。鼓励开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培育壮大智能家居、远程医疗、云端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推动数字应用适老化改造,提高“银发族”数字经济参与度。

  第二,加快消费业态绿色转型升级。消费业态绿色转型是培育新型消费业态的内在要求,需要绿色消费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强化绿色技术研发,丰富绿色产品种类,优化绿色服务。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低碳、环保产品。二是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持续扩大以旧换新政策的覆盖范围,针对老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群体,为其提供以旧换新行为重点支持。加大绿色消费品的补贴力度,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直接补贴、绿色消费券发放、绿色积分兑换等持续激活绿色消费,保障政策的延续性。三是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与标识制度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第三,推动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多元消费业态融合要深度整合多种消费形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教育+”“旅游+”“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的内容形式,推动体育旅游、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二是释放夜间经济潜能。推动夜间经济与地方文化及消费资源深度融合,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夜间消费点位,鼓励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丰富夜间消费供给,适当延长商场、步行街、游乐园等营业时长,建设“24小时生活圈”。三是鼓励即时零售业态发展。优化即时零售仓储配置和物流效率,推动前置仓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鼓励即时零售企业与直播电商、短视频平台合作,满足消费者“即想、即看、即买、即得”的购物体验。

  第四,加大消费业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型消费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一是完善有利于新型消费业态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型消费业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鼓励银行等服务主体对相关企业降低手续费用,完善针对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的劳动保障政策。二是健全新型消费业态监管机制。可根据新型消费特点,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规范新业态新模式市场秩序。三是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隐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的合法合规,并持续开展应用程序侵犯消费者权益问题的整治工作。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运行机理与完善路径研究”(24ZDA017)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