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老年人权益为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北京市民政局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治为纽带重构保护网络,通过积极的老龄政策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加强重点人群保护、加大重点领域治理力度、促进社会包容友好,保障老年人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
多部门协同联动,织密老年维权网络。为满足老年人的法律需求,北京市设立多条公共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包括市司法局12348法律服务热线、市高级人民法院12368司法服务热线等。市老龄办设立老年人权益保护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建立维权联动机制,每年接听老年人咨询电话1万余个,及时帮助困境老年人解决问题。
多渠道普法宣教,提升群体法治素养。为提升老年群体法治素养、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市老龄办积极协调市司法局、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老年人普法宣传教育,举办以案释法、法律讲座等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精准普法,深入社区开展线下宣讲培训1000余场,提升老年人群的法治素养。
多维度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家庭和谐。市老龄办常年组织律师深入老年人家庭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市司法局对涉老案件采取多元纠纷调解机制,每年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万余件。市法院系统积极推动纠纷诉源治理,将情、理、法紧密融合,积极与老年人所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基层政府、民政部门沟通联系,共同筑牢老年人权益保障网。
多领域开展治理,防范遏制涉老侵权。为保障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北京市多领域优化社会环境。一是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对重大养老诈骗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将全链条打击整治、“一案多查”、追赃挽损落实到底。二是针对老年人群深入开展防诈骗专题教育,编印宣讲《老年人识骗防骗手册》,多渠道开展宣教。三是开展重点领域溯源治理,协同行政主管部门对养老服务、金融理财等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整治,达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良好效果。
多方面优化诉讼,筑牢司法保护屏障。为保护涉案老年人权益,市法院系统积极打造精准型、适老型、预防型涉老案件审判机制。朝阳区人民法院亚运村人民法庭创新工作机制,集中审理涉老民事案件,创设陪同诉讼、家事调查等制度。密云区人民法院积极优化便民诉讼服务,组建涉老速裁审判团队,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审判质效。
多举措援助帮扶,维护困难老年人权益。市老龄办组织律师、社工等力量,积极为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与帮扶,重点向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权益保护,帮助解决因民事行为能力丧失带来的委托代理与监护问题。市司法局每年提供老年人法律援助和免费遗嘱公证1000余件。市法院系统积极做好涉老案件司法救助,对涉老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减免诉讼费用。
多层次调查研究,实施风险预警防范。为及时捕捉、研判和预防涉老侵权风险,市老龄办通过媒体大数据每月对涉老权益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风险研判,加强预警与防范。每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样本调查,形成真实全面、科学严谨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指导权益保护工作实践。
下一步,北京市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一是发挥老龄委统筹协调作用,细化老年人权益保护责任机制,健全保护制度。二是以良法促善治,在养老服务、长期照护、监护等方面积极响应老年人诉求,推进地方立法创新。三是促进社会共识,强化老年人自身、家庭、政府及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发展壮大社会保护。四是不断完善公共保护,以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更为有序的社会治理、更为便捷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养老体系,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加强整体谋划奋力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民政厅
面对人口老龄化时间早、速度快、程度深的现状,江苏省积极推动老龄工作从侧重老有所医向老有所养综合管理转变,坚持系统思维、联动推进,形成老龄工作协同效应,实现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规格建组织
一是建强统筹机构。江苏省成立由省委副书记任主任、分管民政工作和卫生健康工作的两名副省长任副主任,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等3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并将其从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二是建好专门队伍。省、市两级民政部门均成立老龄工作处,省级和部分设区市还整合力量成立老龄工作(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全省老龄工作业务培训,切实建强队伍。三是建实社会组织。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老龄协会,健全老年大学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涉老社会组织,服务站点覆盖到社区(村)。同时,设立老年学学会、老龄事业研究会、老龄文明智库、现代康养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形成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协同推进老龄工作的良好局面。
高起点强统筹
一是抓好调查研究。省老龄办会同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医保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老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老年群体热切盼望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摸清全省老龄工作底数,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二是精心谋划年度工作。召开全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重大部署要求,总结近年来老龄工作经验成效,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部署重点工作,并印发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和工作要点,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三是积极做好长远规划。着眼打造与江苏现代化进程、人口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建设全域幸福颐养标杆区,制订《江苏省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养老保障扩面提质、养老服务扩容增效、老龄健康支撑提升赋能、银发经济培育壮大、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银龄生辉、老年友好社会建设深化拓展等六大行动。同时,把老龄工作“十五五”规划作为省级重点规划,成立专项课题组着手研究。
高标准抓落实
江苏省将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培训、改造提升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和城市社区助餐点等,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列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实现抓重点带全盘。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等22项老龄工作关键指标,纳入省级机关单位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目标任务。老龄工作纳入全国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后,江苏省对照评估项目和指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建立月报告、季调度、半年通报制度,按照时间节点、标准要求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高水平聚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对老龄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老龄工作,各职能部门自觉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积极担当作为、主动协调配合,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是压实责任链条。制定老龄委工作运行规则,印发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层层分解指标,形成决策、执行、评估的工作闭环。三是做好工作统筹。注重统计划、统协调、统督导,共同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一张图运行;对适老化改造、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加强跨部门动态对接,及时解决矛盾问题;坚持联合定标准、抓检查、搞验收,实现齐抓共管、合力共治。
下一步,江苏省将积极担当作为、主动探索创新,高标准打造“苏适养老”服务体系,描绘好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温暖底色。
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推动老龄化国情教育走深走实
山东省民政厅
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山东省坚持多措并举、以文化人,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凝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广泛共识和行动自觉。
强化组织赋能,健全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山东省政府将传承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美德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级层面成立老龄工作处负责相关工作,形成高位部署、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示范带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各单位立足职责积极开展老龄法律法规政策宣讲等活动。三是加强激励引导。将孝亲敬老作为“五好家庭”“山东好人”等典型推选的重要标准,列入全省道德模范评选内容。组织开展“齐鲁敬老使者”选拔,入选者可享受省政府津贴。
强化制度赋能,抓实重点群体
一是狠抓党政干部意识提升。山东省建立老龄化国情教育进党校制度,将其纳入省委党校县长培训班等7个班次授课内容。将老龄和养老服务发展列入全省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对市、县两级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国情意识和战略意识。二是狠抓青少年群体尊老教育。将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将“孝慈齐家”等写入《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济宁、泰安等地将孝亲敬老教育纳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中小学孝亲敬老教育标准化、制度化发展模式。三是狠抓老年群体共建共享。大力开展积极老龄观宣传教育,省级举办“银龄健康大讲堂”等系列培训,线上线下培训20余万人次;全省有151所老年大学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实施银发人力资源开发助力行动,探索建立登记服务制度,推动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强化文化赋能,厚植教育底蕴
一是抓文化传承。山东省把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列入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重点,列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核心内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面开展相关教育,让孝亲敬老成为习惯、融入日常。二是抓文艺宣传。组织开展书画创作、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加大涉老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三是抓品牌建设。在省级层面倾力打造“孝善齐鲁 康养山东”“孝德齐鲁”等品牌,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子品牌建设,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品牌矩阵,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大格局。
强化要素赋能,丰富教育载体
一是建好用好老年教育体系。山东省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基础优势,推动老龄化国情教育向纵深发展。全省建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建设老年大学(学校)6121所、老年开放大学和社区老年教育机构3590所(个)。二是建好用好信息平台。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山东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网、山东终身学习在线、山东老年学习在线等省级教育平台,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打造积极老龄观教育阵地。三是建好用好老年友好型社区。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160个,出台《关于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意见》,将老龄化国情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下一步,山东省将加快老龄化国情教育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全力推进山东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
持续激发活力抢抓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
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抢抓银发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新机遇,加快布局银发产业新赛道,着力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持续激发银发经济活力。
加强组织领导,保持高位推进态势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发展,省政府将老年助餐服务和适老化改造项目纳入民生实事。省委改革办将银发经济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融合发展事项纳入省委深改委会议重要议题,提出改革完善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具体建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政厅及广州、深圳、惠州等地均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发展银发经济工作专班,始终保持高位推进态势。
深入开展调研,抢占银发经济新赛道
为破解当前发展银发经济面临的短板弱项,广东省委改革办牵头组织开展深化银发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专题调研,向省委深改委会议建议将发展银发经济纳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部署开展养老服务品质提升行动、养老机构降本增效行动、旅居养老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老年用品实业培育发展行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养老金融创新发展行动及养老专业人才培育行动等七大行动,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坚持事业产业协同,推动老年用品产业发展
在发展养老事业上,广东省着力围绕《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养老领域实施方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发展养老产业上,广东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时尚产业向养老产业领域延伸,发布《“产业助老 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推出实施千亿老年用品扩容增量、适老家居优品爱老、智能照护科创助老、智慧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等专项行动,由工信、民政部门联合举办老年用品企业与康养机构交流对接系列品牌活动,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实现老年用品生产服务一体化发展。
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打造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全省各地积极推动将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列为政府重点支持发展产业,积极探索银发经济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路径,加快推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广州市黄埔区编制出台发展银发经济专项政策,打造银发经济产业园。深圳市依托国家(坪山)生物产业基地,建立康复辅助器具创新中心和智能康复辅具产业基地,并借助“深i企”平台打造银发经济虚拟产业园。东莞市成立银发经济产业联盟,依托松山湖科学智汇城项目,为相关银发经济企业量身定做高标准产业空间。佛山、惠州两地谋划打造集养老科技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制造、智能养老产品展示体验等于一体的养老产业园区。
聚焦多元化需求,探索“养老+N”新业态
广东省积极探索“养老+N”新业态,促进文化、养老、健康、旅游等资源优势互补。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份共创养老服务旅居模式,指导广州市南沙区打造全国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举办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等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打造银发产业展销平台。
下一步,广东省将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潜力产业,推动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实施天府银龄行动探索特色老年志愿服务之路
四川省民政厅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牢固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工作理念,坚持“全龄人群、全生命周期”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天府银龄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天府银龄行动),让老年人“越活越健康、越活越快乐、越活越年轻”,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老年志愿服务之路。
绘就老年志愿服务发展蓝图
四川省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部署、有考核,形成老年志愿服务工作闭环。一是编制并发布《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省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二是组织召开全省老年志愿服务大会,开启老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新征程。三是开展年度优秀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强化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提高老年志愿者的社会荣誉感。四是将推动老年志愿服务发展列入省老龄委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全省民政综合评估考核重要内容,形成老年志愿服务“全面推开、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
织密老年志愿服务网络
四川省全力打造一支量质并重的老年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全省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4662支。一是坚持网络化布局。按照“一所老年学校就是一支服务队伍、一个老年协会就是一个工作平台”的思路,在四川老年大学成立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在21个市(州)设立支队,在183个县(市、区)设立大队,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立小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老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二是开展专业化培养。以实施“蜀养人才培英工程”为载体,每年定期举办全省老年志愿服务业务培训班。“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训老年志愿服务人才5万余人次。依托社工站孵化培育专业化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139支,培训老年志愿者2.3万人。三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成立省级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建成省级老年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制发《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手册》,统一全省老年志愿服务标识及使用规范,建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实现老年志愿服务“前有计划、中有监督、后有考评”。
搭建老年志愿服务场景
一是创设老年文化艺术节,搭建老年志愿服务新平台。四川省先后举办两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组织摄影、体育、文艺等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健康入户、送政策上门、送关爱到家等老年志愿服务。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介,播放、刊载老年志愿者自编自拍的防诈骗视频和征文,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展现老年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建立养老服务积分制,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按照“低龄帮高龄、健康助失能”的思路,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工站打造老年志愿服务阵地。同时,建立互助养老积分机制,实现服务积分通存通兑。三是深化天府银龄行动,探索老年志愿服务新路径。组织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深入基层,当好乡村振兴的“顾问员”、环境保护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移风易俗的“倡导员”。
下一步,四川省将把发展老年志愿服务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招”,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贡献天府银龄力量。
强化四级联动全力构建新时期老龄工作新体制
浙江省宁波市民政局
浙江省宁波市以系统观念、前瞻思维、发展眼光、务实举措,整体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力争以关键环节的突破,撬动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凝聚共识,完善老龄工作机制
全市民政部门主动担当、奋力拼搏,聚焦群众为老服务之盼、老龄事业改革发展之需、体制机制构建之要,统筹推进老龄和养老工作。市委编办、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建立主要负责人定期沟通、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市民政局谋划方案、市委编办优化指导、三方共同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落地见效的强大合力。市委编办、市民政局多次赴基层调研,听取意见建议,一体谋划、推进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系统重塑,构建四级联动体系
一是在市级层面,创设统筹协调“大团队”。宁波市将市老龄委与市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合并,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市老龄委主任。全面完成“三处室一中心”的调整配备,即市民政局老龄综合协调处、老年友好促进处、养老服务处和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成立市甬善社会养老和福利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全市共发展养老领域社会组织350余家。二是在区级层面,做强执行落实“枢纽层”。民政部门单设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科,并统一设置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各项任务的组织、推进和落实。三是在街道级层面,贯通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前期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岗位化管理的基础上,统筹设置老龄工作岗,明确承担辖区涉老资源统筹、服务组织、指导落实等职能,充实专兼职工作力量,实行定事、定岗、定人、定责。四是在社区级层面,激发敬老助老“内生力”。明确社区(村)承担老年人信息调查、探访关爱、政策宣传咨询、资源链接等职责,将为老服务列入网格服务事项清单,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基层老年协会等开展爱心帮扶。
丰富载体,推进老龄工作发展
宁波市举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修班,开展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银发经济、老龄政策体系构建等课题研究。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建立有效社会资源向老年人聚集倾斜的工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产业发展等体系的有效贯通。统筹各方优质资源,从“线上+线下”“供给端+消费端”入手,筹备建设1个传播中心、成立1个产业联盟、构建N个社群圈层、开展N项适老活动,打造“甬尚乐龄”宣传矩阵品牌,建构纵向联动、横向联通的协同推进格局,推动实现打响宣传品牌、助推银发经济发展两个目标。
老龄事业空间广阔、前景光明。下一步,宁波市将锚定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域双示范”目标,改革创新、奋起而行,努力为全国老龄事业实现新跨越贡献宁波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